柱础多用石材制作,也叫做石柱礅或者柱墩石、柱脚石。古建筑中的通俗叫法石柱礅,它是用来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,凡是木架结构的古建筑房屋,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也是不可的。古代人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,在柱脚上添一块石墩,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,起到的防潮作用;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。所以对垫脚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。
石柱礅的历史沿革:古建筑柱子底座柱顶石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:
1、在柱下铺垫卵石,不露明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;
2、圆形石头墩子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;
3、在古建筑柱脚石下再安装柱座,石柱礅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行装饰。
柱墩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:由于石柱礅很接近人们的视线,往往成为艺术家施展技艺的好地方,于是就有了随朝代变化而变化的多种形制和雕饰,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大门类。先秦时期大多用卵石做垫脚石。秦代已有方达1.4米整石巨柱础。到了汉代石柱礅有类似覆盆式,也有反斗式,但样式看上去极为简朴。至六朝佛教大昌艺术上增加了新动力,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、狮兽、莲瓣样式的柱础。从大同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中的石柱礅看,当时石雕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。